2006/09/24 | 永远的怀念-中国两弹一星功臣郭永怀
类别(言论and历史) | 评论(0) | 阅读(254) | 发表于 10:49
1968年12月5日,一架从西北飞来的中国民航客机在首都机场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重要科学家郭永怀先生不幸遇难。
人们在找到他遗体的时候,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拥抱着,胸前是完好无损的氢弹绝密资料。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郭永怀,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1909年出生。1933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8年在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1940年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半年后和钱伟长、林家翘以优异成绩和出色的论文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41年 5月到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研究当时空气动力学的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性"。1945年以这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郭永怀到康奈尔大学与西尔斯教授等科学家共同创办航空工程研究生院,在粘性流体力学和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1956年郭永怀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国防科委空气动力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等职务。
1960年郭永怀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工作,担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1961年任第一颗原子弹爆轰物理试验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对核弹的武器化和系列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氢弹的结构设计、飞行弹道空气动力学的有关试验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在参加完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准备工作,返回北京时,因乘坐的民航班机失事,不幸牺牲。同年1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他烈士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几个人确实都是很不凡的,因为他们好像都有一套一套的理论

1940年 8月,作为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生的20多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乘坐一艘名叫"俄国皇后号"的邮船从上海驶往加拿大,开始了他们远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涯。
当年同在这一条船上、后来成为世界著名应用数学家的林家翘先生回忆说:"我们一起从昆明要动身到英国去,可是英国对德宣战,所以我们就没有去,到第二年才去。英庚款董事会就把我们送到加拿大,所以我们就到多伦多大学读书了。"这20多人中,不少人日后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科学巨匠,这其中就包括郭永怀。
早在1933年,倾心于物理学专业的郭永怀就在顾静薇教授推荐下,跟随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光学专家毓泰教授深造,后经过人学考试,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永怀于1938年南下昆明,在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半工半读。他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将永远会落后挨打,因此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光学专业,改学航空工程。在此期间,他在周培源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流体力学。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等人一起被录取,成为多伦多大学第一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1941年,在多伦多大学以优异成绩和出色论文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的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对当时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性"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研究。当初在确定研究课题时,面对"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性"这一困难重重的问题,很多人都不愿意涉足,但郭永怀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性格却令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这样一个难题。天道酬勤,四年的拼搏使他在这个领域的成就获得举世公认,为人类突破声障起到关键作用。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教授在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郭永怀到校任教。从此,郭永怀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系的五位创始人之一,并在那里工作了十年。
在那里他遇见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李佩。李佩1947年到康奈尔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原来只是对美国的工会组织以及如何保护工人的福利等问题感兴趣。但在康奈尔大学第一次参加由中国学生发起的学生会活动时,她就听到了郭永怀有关火箭问题的报告。由此可见两人实在是很有缘分。
李佩说,当时在康奈尔大学的中国人并不多,多是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学校出去的留学生,闲暇之余大家便经常在一起聚会。郭永怀高高瘦瘦的外表和沉默寡言的个性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和郭永怀结婚后,她的一位学化学的朋友很吃惊地说:"他真是个怪人。"因为两人同住一条街上,有半年的时间天天早上同一个时间搭同一辆公共汽车到学校,就是从来没说过话,而且等车的就只有他们两个中国人。
1948年春天,康乃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钱学森和林家翘作报告。李佩说:"老郭跟我说今天下午邀请他们来。他们来了,一块讨论的都是学术上的问题,我就听听,觉得这几个人确实都是很不凡的,因为他们好像都有一套一套的理论。"

胡适说,像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了,真是人心所向啊

对于抗日战争时期出国留学的众多游子而言,学成以后报效祖国、建设祖国是大家的心愿。原本对国内政治发展情况关注不多的郭永怀在周围留学生进步思想的熏陶下,也开始对自己日后的发展和人生轨迹有了新的思索。新中国诞生前夕,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的进步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深切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新中国的成立,使许多游学海外的学子产生了强烈的回国念头,但美国当时执行的反共政策却让这些思乡的爱国学子有家难回。也正是在这时候,同处美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在被美国政府拘留长达五年以后,在郭永怀等多位科学家和爱国人士的共同出资营救下被保释,终于在1955年启程回国。钱学森在美国的遭遇给郭永怀带来了极大的震动,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思念,他毅然决定在自己所承担的一个研究项目完成后也立即返回祖国。与钱学森分别时,郭永怀与他相约一年后在祖国相会。
1956年,在做回国前的准备工作时,由于受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拘留事件的影响,素来沉默的郭永怀在整理自己的文章稿件和讲义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烧掉自己所有的科学手稿。作为妻子的李佩不解,他对妻子说:"反正东西都在我的脑子里。"
在一次参加由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院长威廉•西尔斯教授举办的野餐会上,趁着野餐用的炉子里炭火未尽,郭永怀怀着复杂的心情,亲自一页一页焚烧了自己的手稿。后来李佩才明白当时丈夫焚烧手稿的良苦用心:"按照美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是经过出版的科学论文就可以自己带走,但是如果把尚未出版的科学手稿带出国境,就会受到法律的处分。"
李佩回忆道:当时有一位从台湾"教育部"去的人专门登门拜访,劝说郭永怀即使不到台湾,也不要离开美国到大陆去。有的教授劝他在中国国内政治情况有大的改变时不要回去。"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次来绮色佳,我们请他吃饭。我们说已经买了船票了,梅贻琦听了以后,半晌没有说话。"
1956年回国的时候,郭永怀一家在旧金山赵元任家吃饭。赵太太说,胡适这几天就在旧金山。胡适说,像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了,真是人心所向啊!
1956年9月底,郭永怀一家带着友人的祝福踏上了归国的旅途。当时与郭家同船一起返回的还有核物理学家张文裕和王承书一家人。临行前,一群穿制服的美国人上了船,对张文裕一家的行李大肆搜查,拿走了不少东西,轮船延迟起航近两个小时。
这一事件使李佩对丈夫当日焚烧手稿之举暗自庆幸不已。

他觉得要为国家服务,所以他回来就要为中国的科学事业打基础

在广东罗湖口岸,郭永怀夫妇刚刚踏上祖国的土地,就从前来迎接他们的中国科学院的何祚庥等人手中,接到了老友钱学森写给他的信,信中写道:"今天是足踏祖国土地的第一天,也就是快乐生活的头一天,忘掉那黑暗的美国吧。"
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科技界热烈欢迎的郭永怀回到祖国以后马上就和钱学森、钱伟长等人一起投身于刚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工作中。1956年底,成立仅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就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当时正值力学所发展扩大、任务艰巨的关键时期,作为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肩负了相当繁重的工作任务,从国外带回来的大批唱片,也仅仅在周六的下午稍事休息时偶尔听过两次,以后就再也没有时间欣赏了。
力学所前任所长、中科院院士郑哲敏回忆说:"郭先生回来后马上就参加力学所的工作。钱先生在1956年给国家写了一个建议书,要搞导弹,所以他的时间在所里面越来越少。整个所怎么办?他们讨论得很多。当时他的任务很重,1958年以前,我们是一个小所,只有几个研究组。1958年一下扩大了,给科学院提出来搞上天、人地、下海。他影响最大的还是空气动力学这一块。然后就是爆炸这一块。"
郭永怀的学生命鸿儒院士说:"郭所长是非常和气的,对所有人都和气。他说知识分子都希望自己取得一些科学成果,从个人取得成果这一点来看,回国是要受到损失的,因为当时咱们各种环境都不如美国。但是他觉得要为国家服务,所以他回来就要为中国的科学事业打基础。而且他也教育我们这样做。"
1960年是中国核武器研究艰难的一年,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这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在此困境下,中央决定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根据钱三强的建议,抽调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参与中国的核计划,从全国调集了一支由105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特殊队伍攻关。在钱学森的推荐下,郭永怀这位以跨声速流动与应用数学驰名世界的力学家,加入了铸造核盾牌的行列,与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组成了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在这支攻关队伍中,郭永怀受命担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为了便于科技攻关,九院成立了四个尖端技术委员会,郭永怀领导场外试验委员会,负责进行核武器研制的实验和武器化。

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年,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陆续迁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作为原子弹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郭永怀多次深入爆轰试验现场,指导科研人员反复进行物理引线、引爆方式、环境试验和炸药爆轰波理论计算及安全论证等研究。在零下25度的大戈壁上,郭永怀与年轻科研人员一起为原子弹研制辛勤地工作。
在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奋斗的日日夜夜里,郭永怀负责的力学研究和设计指导工作,对解决原子弹引爆方式等关键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中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在潜一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郭永怀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的科学建议;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他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郭永怀提出的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所沿用。
在完成艰巨工作任务的同时,郭永怀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他不仅组织力学所与清华大学的力学研究班的工作,而且还在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化学物理系之际,出任首任系主任。其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今天,他指导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教研和国防领域的骨干。他的研究生之一、现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的张涵信院士,至今仍深刻感受到当年在选择课题时,老师要求要把有背景的课题兼及应用、发展,要有创新思维的教诲对自己发展的关键影响。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朱光亚先生在回忆郭永怀时深情地评价:郭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有远见卓识的著名科学家和技术领导人。他理论功底深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而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在工作中准确把握科学研究的方向。在九院工作期间,郭先生始终深入到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在西北生活还是挺艰苦的,有时候就想烧杯热茶喝

在致力于发展中国核武器的整整8年时间里,郭永怀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朱光亚很少接受采访,但是为了郭永怀先生,他接受了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栏目的采访,谈到郭先生在中国国防事业中的杰出贡献时,朱光亚说:"在工作中,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图名利,不以名教授、名专家自居。同时,还十分重视对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常把自己比喻成'一个铺路的石子',在工作中很注意树立大家的威信,体现了一名科学家的坦荡胸怀。"
位于青海省海拔3800多米的戈壁试验场,气候环境十分恶劣。在这里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由于高原作业,加上要抢时间争速度,因为缺氧所造成的头晕、胸闷、心悸、厌食等身体不适,再加上营养跟不上,导致不少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浮肿反应。当时还很年轻的郑裕泽说:"一般年轻人跑100米,平地里跑十三四秒的话,到那里也得要18秒。"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郭永怀每年有几个月必须经常奔波于北京和青海之间来回指导工作,这样就越发加重了高原反应复发的频率。当时已经有50多岁的郭永怀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显得很老,但一直在坚持工作。他与年轻的科研人员一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经常在试验现场风餐露宿,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才钻进帐篷,在一张小铁床上恢复一下体力。有好几次郭永怀都差点晕倒,但稍作休息后,又硬撑着和试验人员一起作业,一道攻关。
即便这样,作为妻子的李佩,也只是偶尔才听到郭永怀说,在西北生活还是挺艰苦的,有时候就想烧杯热茶喝。于是李佩给他买了一个酒精炉,后来因为担心没有酒精时无法使用,最后还是让他带上一只小电炉和一口小锅到西北去了。至于在那里的其他情况,李佩则再也没有听郭永怀提起过。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时刻——在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上,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炸响了!当蘑菇状的怒云扶摇升腾时,人们无不欢呼雀跃。这一刻,郭永怀却因疲惫过度而突然瘫软在地。
作为妻子的李佩一直不知道丈夫所从事的工作。郭永怀也从不让妻子收拾自己的东西。他每次回家时不是行色匆匆地说要出差,就是要忙着到所里去工作。直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郭永怀与王淦昌、陈能宽在家中举行了一次喜庆的聚会,李佩才猜测到,他们可能在从事核武器实验的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朱光亚先生这样评价郭永怀先生在核武器研制中的贡献:"在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时,郭永怀提出了以'内爆法'原子弹为主攻方向,并领导大家建立了爆轰过程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同时还出任场外试验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经常深入现场指导爆轰试验,为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突破付出了大量心血。郭永怀十分重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领导开展了核武器的总体结构设计、环境模拟试验等与力学相关的工作,建立了一整套设计、试验方法和试验设施,为核航弹试验、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氢弹试验等一系列重大试验的安全与成功,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长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采用降落伞使氢弹缓慢降落的方式,正是郭永怀率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后被采纳的。在郭永怀致力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从原子弹到氢弹装置再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每一步都凝聚着郭永怀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中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1965年,中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后,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1965年 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成绩时,经常挂在嘴边上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在四川绵阳的大山里,隐藏着中国最大的风洞群。郭永怀的学生张涵信院士因为中风到北京休养,在谈到郭先生对中国空气动力学和风洞的贡献时,老人非常激动:"钱老、郭老回国以后,就是思考怎样把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原子能事业搞上去。他们一致认为,要发展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试验基地、理论研究单位、科学研究基地。因此他们作出具体规划,成立了中国最大的气动研究发展中心,为建设风洞试验、飞行试验、计算三大手段相结合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发展到今天,中国的风洞在国际上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与欧洲国家相当,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在亚洲名列第一。"

这种悲痛,我们持续了几十年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急着要赶回北京,因此一刻也不愿耽误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当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时,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偏离降落的跑道,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一头扎了下去,只听"轰"的一声,飞机前舱碎裂,紧接着火焰冲天蹿起…… 迎接郭永怀的人们从惊骇中清醒过来后,急忙向出事现场飞奔过去。当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他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抱在一起,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在西北的戈壁试验场和北京之间来回穿梭指导工作时,聂荣臻元帅曾提醒郭永怀,国内的飞机还不够成熟,来回最好还是坐火车。但郭永怀说,自己就是研究航空工程的人,如果都不坐飞机,那中国的航空工业怎么能发展?在北京和青海两地间来往,坐火车一个单程就得两天,而坐飞机仅需几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郭永怀都是坐飞机往返。
出事的当天,李佩并不知道丈夫不幸罹难的消息,还以为工作计划有了改变,他才没有按时回家。直到飞机失事两三天后,家里来了很多人,她才得知这个噩耗。
"他们只在机场捡到了老郭的一个眼镜片。"35年后,当李佩在电视屏幕上述说郭永怀的故事时,人们看到的是她历经沧桑之后心如止水的神情。
在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这是对英雄未了心愿的最好实现。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元勋"予以表彰,追授郭永怀先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共中央总书记江zemin同志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后来,李佩把郭永怀和警卫员小牟的骨灰一起从八宝山迁到中科院力学所,安置在办公室楼下汉白玉的郭永怀雕像底下,让他们永远守望着他们热爱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业。
郭永怀的逝世,使科学研究遇到了难以预料的困难。他的许多学生今天提起他,仍然泣不成声,他们说:这种悲痛持续了几十年。
在四川绵阳的实验基地,人们为怀念郭永怀,在高山上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张爱萍将军亲书"永怀亭"。如今,这座小亭子,连同郭永怀先生崇高的精神风范,已经成了一个神圣的象征。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763]
时事聚焦[452]
言论and历史[292]
五花八门[19]
备份[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