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2 | 中国和印度可以相互学习些什么?
类别(言论and历史) | 评论(0) | 阅读(34) | 发表于 12:08
[990] (2006-02-02)


   中印是东方两个文明古国,近代都曾遭受殖民主义侵略和压迫又先后走向独立,两国也曾在边界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但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新世纪主题时,两国人民都面临着改善民生、复兴民族的共同任务。两国都是人口过十亿的大国,具有无穷的经济发展潜力,其近些年来的经济成就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若两国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则定能少走很多弯路,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多年来经济保持年均9.5%的增长速度,2005年底GDP将达到1.85万亿美元。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外贸进出口额更是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2004年进出口额达到1.1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3年以来翻了一番。在改善民生方面,中国的表现同样令世界侧目,贫困人口由1979年的2.5亿下降到今天的不足3000万人。那么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中共领导下的一党专政、多党协商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远大抱负和坚强的意志,使它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和旗帜。中国稳定的政治体制使中共能够排除各种干扰,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中国共产党在做决策时,由于没有选举等压力,更能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力量做大事。像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样的大工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并且动辄上千亿的投入。这在西方民主国家里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印度,政府就孟买修新机场的问题就讨论了十几年,最终在政党的相互扯皮中不了了之。当孟买还在争论中徘徊不前时,上海早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而多党协商的制度又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一党专政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因决策失误而给国家带来灾难,而在多党协商的政治体制下,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则能有效地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提高其科学性和民主性。

   其次: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中国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动力。大量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金融系统巨额坏账的主要来源。改革就是改善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并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是超乎想象的,以电信业为例,改革前,电信业被邮电局高度垄断,安装一部电话需要3800多元的初装费,话费每分钟在1元以上,即使这样,邮电部门竟然还亏损。引入竞争后,电信资费大幅度下降,初装费降到100多元左右(有些地方甚至取消了该收费),市话只有一毛多钱,甚至是几分钱。其结果是,中国的电信用户出现爆炸式增长,现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均超过3亿部,十几年间增长了几十倍。当然,中国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惟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鼓励竞争。

   开放则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又一个动力。开放可以使我们能够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信息,并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地区经济腾飞的初始动力。同时,加入WTO后,根据国民待遇的原则,我们通过对外开放来推动对内开放,从而利用外部力量倒逼改革。以改革来扩大开放,以开放来促进改革。改革开放使中国最终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中国有非常丰富的资源禀赋。这既包括土地、矿产资源这样的自然资源,又包括丰富的劳动力和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最可宝贵的资源,还包括我们漫长的海岸线等有利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不必过分地依赖原料进口,增强了经济的自主性。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才又使我们的科技竞争力增强。同时,大量的人口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使我们的经济增长潜力无限。据专家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是美国的五倍,日本的十倍。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第四:中国人民的超强忍耐力和中华民族的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倒,并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重要原因,而社会稳定又是经济腾飞的基础和前提。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暴露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之大之尖锐,是世界所罕见的。在改革开放中,一部分城镇职工下岗失业,很多矿工牺牲在矿井中,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是说,一部分人民群众承担了改革发展的成本。这种事情若发生在别的国家,早就天下大乱了,而为什么唯独中国则能保持社会的稳定?这固然与中共能有效地与人民沟通并及时处理各种矛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人民超强的忍耐力有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能够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国家利益。当他们知道,下岗是企业改制所不可避免时,就主动地接受这一现实,并积极寻找出路,用自身的勤劳来减轻国家的负担。

   当然,若没有一个有为的政府,而只靠人民忍耐,社会是不可能稳定的。而中华民族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指,中华民族无论遭遇多少挫折,犯过多少错误,走过多少弯路,最终都会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克服困难,继续前进。文化大革命曾把中华民族引入绝境,而我们之所以能够重新走上正轨,靠的就是这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曾经做过错误的决策,或者正确的决策因执行不力而给人民带来了损失,而中共难能可贵的是,能承认并纠正错误,化解矛盾,使社会能平稳地继续前进。像法国因为很小的事情就上街游行并发生骚乱,印度因为本田开除一个不合格的员工就举行工人大罢工,这种缺乏忍耐力和牺牲精神的社会氛围是不适合集中精力搞发展的。强的忍耐力使党和政府在纠正偏差的过程中更加从容,而矛盾的最终消除使人民增加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并进一步地自觉维护大局。

   当然,中国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应引起高度的重视。表现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体制落后,制约了自主创新的能力;社会不够和谐,贫富差距过大,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私营部门力量不够强大,部分行业行政垄断仍很严重;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体系比较脆弱,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的发展;与印度相比,我们的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仍有很大差距。当然,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相信会在将来的发展中逐步地解决。

   关于印度的优劣分析

   印度自1990年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十几年来,经济增长率平均在6.5%左右,近年来更是出现增长加速的现象。印度的外贸额增长迅速,2004—2005年度有望突破1500 亿美元。虽然增长速度与中国相比稍逊一筹,但仍有很多地方可圈可点。比如,印度的经济质量高于中国,中国每万元GDP的要素投入量是印度的三倍;印度的软环境优于中国,比如印度有高效的资本市场和健康的金融体系:印度有发达的私人部门,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私人企业,像米塔尔钢铁公司等;最突出的是,印度的信息产业和生物制药非常发达,每年仅信息技术出口创汇就达500多亿美元。

   当然印度的发展过程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应予以重视。

   第一:印度的民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经济的发展。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无不需要一个强势而稳定的政府来推动。像李光耀时期的新加坡,蒋氏父子父子统治下的台湾,港英时代的香港,以及自民党统治四十多年下的日本等。这是因为,只有一个强势政府才能够凝聚力量搞建设,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环境。印度政党频繁更替,根本不可能像中国一样制定出一个长达一百年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选举政治很可能使政党为了一己私利,一味地去迎合民众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从长远看可能不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比如在印度,人口压力比中国大的多,印度国土面积不足中国的1/3,而人口大有超过中国之势,实行计划生育迫在眉睫。可是这与印度津津乐道的人权观念相违背,更重要的是,印度人民大多都是宗教信徒,而宗教中是鼓励生命出生的。因此计划生育是遭到全国人民反对的,所以谁提倡控制人口增长谁就下台。所以,用印度的一位官员的话说,"民主体制使我们做了一些从长远来看非常愚蠢的但为了选票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其次,印度僵化的劳工保护体制限制了FDI的流入,使印度在走向世界工厂的路上步履维艰。今年,本田在印度的摩托加工厂开除了几个懒散的当地工人,竟然引起了大规模的罢工,甚至惊动了总理辛格。工会力量的过分强大吓跑了投资者,而广大人民则因此而大批失业,因此最终损坏的是工人自己的利益。可是工人只在乎眼前的得失,看不到长远的利益。而印度政府虽有心想废除这些体制,可是在工人和反对党的阻止下毫无作为。

   再次,印度的社会大环境需进一步地改善。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冲突和民族纷争十分尖锐,为恐怖分子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像新德里近期发生的连环爆炸案,考验着这个国家的稳定。同时,印度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国家,像种姓制度,长老制度以及男尊女卑等观念深入人心,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印度的精英教育很发达,但基础教育实在太差,全国有40%的文盲率。印度的贫富差距也很大,IT产业虽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其从业人员不足总人口的1%,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最后,印度的对外开放不足,国内保护严重。同时,印度是一个腐败非常严重的国家,设租寻租现象非常严重,这些都限制了印度从全球化竞争中分享利益。

   龙象互补,造福民生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印两国互补性很强,若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则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我认为,两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两国应该努力铲除政府腐败。中国和印度都是腐败问题十分严重的国家,在2005年透明国际的廉洁度排名中,中国在159个国家中排77名,印度88名。腐败问题不但威胁到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而且会抑制投资创业,并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只有从根本上铲除腐败,建立一个廉洁、高效、公正、透明的政府,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高质量的软环境。

   其次,两国应该更加重视教育。就中国而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免费义务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全面推进自主创新,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就印度来说,尽管其精英教育优于中国,但其基础教育还很薄弱。因此,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基础教育,扫除文盲,成为该国经济腾飞的重中之重。同时,印度应该积极消除封建思想,建立一个文明的社会。

   再次,从政治上看,中国在保证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扬民主,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多吸收普通民众的意见;在事关国家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多倾听一下专家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而对印度而言,建立一个强势而稳定的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则是其首先解决的问题。

   第四,中国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和谐。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帮助其提高生存技能,使其自力更生地解决自身问题。对于印度而言,应该减轻对工人的"溺爱",以提高本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第五,对于中国来说,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同时,深化改革,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这包括,提高司法公正,发展资本市场,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等。同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积极扶植民族工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水平,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对于印度而言,应该取消对外资和国外商品的歧视,积极开放,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人才、观念等,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积极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第六,在产业结构上,中国应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特征的服务业,提高产业的质量,降低资源的消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印度来说,则应该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制造业,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

   当然,两国还应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像中国,应该对内维持社会稳定,稳定台海局势,对外处理好与美日的关系;对于印度而言,尽快从克什米尔问题中解放出来,并妥善处理本国的宗教冲突和民族矛盾:对外,则应该摒弃冷战思维,与周围国家尤其与中国处理好关系。

   总之,中印两国既有大量的共同之处,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龙象若能虚心地向对方学习,取长补短,则双方的发展必将成为本世纪最令人鼓舞和期待的现象。

   李宗光

《联合早报网》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763]
时事聚焦[452]
言论and历史[292]
五花八门[19]
备份[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