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7 | 大学教师质疑南京大屠杀纪念警报,称影响其上课
类别(时事聚焦) | 评论(0) | 阅读(64) | 发表于 22:00

“警报还真没完没了”

  一高校教师称,警报影响了她教学

  昨天十点,警报声再次响起,凄厉的声音响彻南京上空,将人们的思绪拉到1937年。尖锐警报声是为了警醒人们勿忘国耻,让浩劫永不重现。然而,在南京天衡会计事务所培训中心上课的一名女教师却对此产生反感,称:“这警报还真没完没了了。”

  女教师对警报不满

  昨天上午一名学员给快报打来电话,说昨天上午正在上课,警报声突然拉响,这名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的女教师疑惑:“这是什么声音?”台下的学生都有些惊愕,这时也有学员向她解释说,这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女教师叹道,拉了有什么用?

  一阵警报声渐渐低沉,女教师又开始讲课,然而不一会儿声音又扬了上去,女教师难抑心头的怒火:“还真没完没了了!”甚至愤而扔下话说:“我在南京十几年了,从来不知道有12月13日要拉警报这回事,这警报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啊。”

  昨天下午记者设法联系到这名女教师,她解释说:“警报声掩盖了我的声音。影响了我的教学。”

  有人不知警报是什么

  无独有偶,昨天在红山路某小区内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一名20多岁的年轻人和一名50多岁的老者站在一起等车,当警报声响起,这名年轻人猛地抬头:“这是什么声音?”老者告诉他,是为了纪念。年轻人恍然大悟,接着掏出手机,没好气地说:“难怪今天朋友发给我一条短信说‘勿忘国耻’,真不知道他发给我什么意思!”

  [专家观点]国耻教育可多样化

  对此类言行,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嗟叹不已:“按道理拉警报的时候应该让全体同学起立,低头默哀,才是合格老师应该做的,而不是在课上发这种牢骚。因为这而‘浪费’您‘宝贵’的几分钟又如何呢?”

  “充分的国耻教育固然必要,那么要采取何种形式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南京一中校长吴晓茅认为,拉警报是对世人的警醒,也只是纪念的一种方式,对于年轻人,加强国耻教育还要采取其他更多的途径。吴校长提出,学校可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高年级的学生寻访幸存者,寻找大屠杀证据,通过各种方式真正把这段历史读懂、读透。只有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教育,让下一代牢记这段历史才是最好的。

  【控诉】

  那种惨状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昨天下午5点多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前的街灯已经亮起。凛凛寒风中,一名耄耋老人拄着双拐蹒跚着走进馆内,两名十来岁的孩子一左一右,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她……已经临近闭馆了,老人为何此时赶来呢?老人用微颤的声音告诉记者:“我要来作证,提供南京大屠杀的材料。”

  老人叫祁秀英,1923年3月31日出生,今年已经83岁,家住富贵山9号,是南京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职工。为了赶在12月13日这天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她上午就从家里出发了,不料中途坐错了公交车,加上腿脚又不方便,所以辗转了一个下午才找到地方。两名搀扶她的孩子是茶花里小学的徐婉欣、陈岩,她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祁秀英老人行走艰难,主动上前搀扶,并且说要“护送”老人找到纪念馆的工作人员。

  说起68年前的那一幕,祁秀英老人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1937年,我们家住在御道街,日军进城屠杀的时候,把我的父亲祁志祥抓走了,从此下落不明;我的母亲张德珍被一群日本兵轮奸糟蹋后,生了重病,后来双目失明,那种惨状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年祁秀英14岁。在日军侵占南京前三天,她随着公公、叔叔躲进鼓楼医院南侧附近的大学难民区。在难民区她亲眼看见日军到处搜捕青壮年,然后把青壮年拉到上海路的水塘边,用机枪集体屠杀了。

  听着老人泣不成声的控诉,两个孩子懂事地拍着她的肩膀:“奶奶不哭。”可是老人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我最近经常从报纸上看到日本人想要否认南京大屠杀,简直太不像话了,日本军队飞机轰炸的时候我是亲身经历的,怎么能否认得了呢!”说着,老人给记者拿出了几张她写的回忆:“这里面写了当时的经过,有我一家的,还有亲戚朋友家的,都是有名有姓,能查得到的……”

  老人说,今年4月份她也曾经来过江东门纪念馆指证侵华日军暴行。昨天她再次大老远地赶到纪念馆来,就是希望南京大屠杀多一个证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记者帮老人联系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寒风中老人身影弱小、脚步踯躅,却让人感受到一股坚强的力量。

  【编后】

  国耻日,为何不以为耻

  国耻日,有人却不知国耻从何而来、不知警报为谁而鸣,这实在是件令人遗憾的事。不能说他们一定是“忘记了历史”,但肯定有人会说他们背叛了身为中国人的良心。

  “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国耻教育以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为目的。记住当日耻,是为了今天、明天不再有耻辱。国耻教育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内容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应该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内容纳入我们的教育体系。这是一种不应断层的教育,从三岁孩童到白发老人,都应该记住那段历史,牢记国耻。

  国耻教育当然不应该只是口头的空谈,或是教科书的简单编年史式记录,也不是在国耻日程序式地拉响警报,这样会显得空洞,缺乏生命力和穿透力。时代在进步,人们需要各种形式的、能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国耻教育,从而让国耻教育成为一种教育常态、一种生活常态。诸如《栖霞寺1937》、《1937·南京真相》等影视剧诞生,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763]
时事聚焦[452]
言论and历史[292]
五花八门[19]
备份[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