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4 | 国共互动中的“马鹤凌效应”
类别(言论and历史) | 评论(0) | 阅读(33) | 发表于 19:57
● 陈子帛

  中国国民党主席、台北市长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11月1日病逝,终年八十有六。老人一生的最大成功,就是栽培出马英九。而马英九也不负厚望,一路青云,成为国民党的精英,政治阅历完整无缺,及至连任两届台北市长,并成为第一位由党员直接选举产生的国民党主席。

  马鹤凌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愿望,就是希望马英九当选中华民国总统。但现在,他已无法看到2008年的选举结果。

  谈论马鹤凌生前死后功过,并不是本文的主题。我们想解读的是,中共当局对马鹤凌逝世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以及这种快速反应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政治意涵。或者可以说,在当下两岸关系互动过程中,“马鹤凌效应”究竟有何特殊意义。

首次对政治领袖的亲属表哀悼

  人们注意到,在宣布马鹤凌逝世的第二天,大陆国台办发言人就通过新闻媒体,对“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马英九及亲属表示诚挚慰问。该发言人表示,马鹤凌生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活动,追求中国和平统一。近年,马鹤凌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为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奔走操劳,令人感佩。

  笔者的记忆中,这大概是1949年之后,大陆方面首次公开对台湾知名人士的逝世,专门发表讲话表示慰问。或者说,这是中共当局对台湾在位或者朝野政党领导人直系亲属的逝世,首次公开表示慰问。既然是首次,想必有特殊意义。

  平心而论,马鹤凌生前确实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活动,追求中国和平统一,为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奔走操劳。但是,在台湾,像马鹤凌这样的热心人不在少数,政治地位和资历比马鹤凌重要的更不知凡几。其中,已经与世长辞的亦多,却未曾见到大陆涉台部门公开表示悼念。窃以为,如果马鹤凌先生不是马英九的父亲,而马英九也没有担任国民党主席,恐怕北京就要另当别论了。

马英九的角色及其局限性

  犹记得,上世纪70年代,陈诚病逝、蒋介石病逝;80年代末蒋经国逝世;90年代蒋纬国逝世;当李登辉尚未完全暴露分裂国家图谋之前,其父亲李金龙逝世。对所有这些,北京都没有发表专门讲话表示慰问。一方面,这固然是由当时两岸政治形势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北京在处理台海政治互动过程中,有了若干新观念,具体运作也更加细腻,更趋人性化。无可讳言,这也反映出中国大陆对马英九本人的重视程度。

  在国台办发言人就马鹤凌逝世表示慰问之际,香港某电视台播出了对马英九的专访。马英九在访谈中,解释了自己“反共不反中”的立场,同时表达了既往一贯坚持的“64不平反,统一不能谈”的立场。但他也坦承,自己的价值观和中共领导人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更多的对话和沟通。

  对胡连会五项共识,马英九也承认自己当时吓了一跳,因为双方都作出了最大的承诺。“在野的国民党承诺的东西,其实并没有真的算数,但是共产dang讲的东西是要兑现的,所以很不容易”。

对国民党和马英九的期待

  从专访内容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马英九一以贯之的坚持,也可以看出作为承前启后的国民党主席的历史包袱和压力,当然也可以看出他在台湾政治发展以及两岸关系中必须扮演的角色及其局限性。他试图促使国民党进一步蜕变和转型,这符合台湾政治民主化的需要,也符合国民党转变的需求。

  但这样的转变和转型,给未来台海关系带来的是正面抑或是负面的影响,北京的把握并不像马鹤凌以及其他熟悉马英九政治性格的人士那么大。对马英九未来的政治表现以及政治立场的演变,中共对台当局还要继续作出更加细腻和准确的观察。

  诚如笔者之前所指出的,国民党进入“马英九时代”之后,是这个百年老党进一步扎根台湾本土,或者说进入“新台湾人时代”的重要分界线。马英九担任主席之后的国民党究竟向何处去,能否和其他政治势力一起继续遏制台独分裂势力,促进两岸关系,这显然是北京最关注的焦点问题。

  马鹤凌病逝后,国台办发言人予以高度评价,用心可谓良苦。这既是对马鹤凌的政治定论,也是对马英九的积极期待。就此而论,“马鹤凌效应”值得细作解读,给人的想像空间应该还有很多。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763]
时事聚焦[452]
言论and历史[292]
五花八门[19]
备份[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