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
性别:秘密
最后登录:2018-11-11
http://edu.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5/11/02 | 【转贴】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
类别(言论and历史)
|
评论
(0)
|
阅读(97)
|
发表于 20:11
(苏联派同志无产阶级陈同志的大作)
1991年12月25日,当西方的人民沉浸在圣诞节的欢乐之中时,在东方,一面飘扬在国际舞台上长达74年的红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这意味着,一个代表了人类最崇高理想的国家,一个战胜了这个星球上最残暴的恶魔——法西斯的国家,一个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军事实力的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为了历史。
苏联的解体伴随着苏共的解散,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但令人诧异的是,苏联共产dang这个脱胎于广大的贫苦大众,在人民支持下上台执政74年之久的马列主义政党在解散之时,居然没有一个普通群众或基层党员站出来反对!这其中固然有民众对突如其来的政治剧变不知所措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则是苏共在执政后期体制的僵化,限制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苏联成立之初,在经历了军事共产主义的挫折与错误后,列宁正确地选择了“新经济政策”这一符合俄国国情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国家资本主义。这在当时很不为一些老战士和老革命家所理解。列宁则对此形象地解释道:“我们这是退一步,进两步!”毕竟,对于俄罗斯这个农民占总人口80%的“准”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小农经济占很大比重。但是根本谈不上什么大工业生产。落后的生产力使之无法迅速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只有通过“新经济政策”来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苏联日后的社会主义打下物质与生产力基础。
但是,这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道路很快被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否决了。斯大林错误地理解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同时又深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影响(尽管他本人是格鲁吉亚人),认为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理应领导起世界革命,像拿破仑用武力把资本主义传遍欧洲一样,他也应该用武力把社会主义传遍全球!于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苏联迅速崛起,在“我们星球上最伟大的人物——斯大林”的口号下,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经过了一系列党内斗争后,最终在苏联得以确立。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这一原则下,苏联在1928年到1938年的两个“五年计划”中,完成了工业国有化与农业集体化。经济虽然得到高速发展,年均国民收入增长率高达16.1%,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国,但这却是以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为代价的。因为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是不会达到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与军事实力的提高的。领导世界革命就更无从谈起。轻工业与农业的缓慢发展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当时的苏联可以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去造不出一双像样的军靴;素有“欧洲米仓”之称的乌克兰更是在1932年到1933年间爆发了罕见的饥荒。可以说,苏共当时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她上台执政后没有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首位,而是把扩充军备和盲目的“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作首要任务。很多人也许会认为,以重工业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是苏联成功战胜法西斯的根本原因,但是,别忘了,当沙皇俄国处于最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依然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
苏共把这个错误延续了下去。当战后和平的曙光到来之时,苏联却依然生存在“战争状态”中。与军事色彩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领导干部的集权化与行政命令式的经济管理模式。斯大林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长年的个人崇拜早已使之失去了改革的可能。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准确地看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曾试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当却由于当时国内外对他形成的严重压力,主要是波匈事件和中苏论战,使之不得不放弃触动体制改革这一核心问题。从而错失改革的良机。
到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体制已开始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倒退。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是通过“政变”上台的。他上台伊始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权力,而非改革。巩固权力最好的榜样就是斯大林。于是他开始效仿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个人迷信,扩充军备,阻断苏联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当时苏联的外汇来源除了军火买卖,就只有石油出口了。勃列日涅夫个人才能平庸,但他为了保住得来不易的权力,不得不实行一系列保守政策。他对内求稳抑变,加强领导干部终身制,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导致党中央高层老龄化,缺乏生机活力,基层出现“特权阶层”,贪污腐化屡禁不绝,官僚主义大肆泛滥,人民怨声载道。对外穷兵黩武,武装干涉捷克斯洛伐克,悍然入侵阿富汗,妄图通过展示苏军的武力来提高自己在人民中的威望。其结果却是劳民伤财而一无所获。不过,勃列日涅夫也像其前任一样,实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其显著特征便是社会福利的极大提高。对此,勃列日涅夫美其名曰“发达的社会主义”。但实际上,为了应付高福利所带来的高支出,苏联国库以将近枯竭。勃列日涅夫前任们的积累到他这里已消耗殆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停滞的社会主义”。
经过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两个过渡性任务后苏联进入了戈尔巴乔夫时代。此刻作为最高领导人的他面对的是一副烂摊子。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既不是共产主义产品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它早已不适合苏联的生产力,成为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当时的工厂生产效率低下,企业连年亏损;集体农庄的农民更是毫无生产积极性。苏联甚至第一次从农产品出口大国变为农产品进口国。据现俄罗斯总统,当时的苏联驻东德克格勃官员普京讲,八十年代东德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而苏联日常用品还得排队!由此可见,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经济状况甚至还不如“小弟弟”民主德国。再加上空空如也的国库和阿富汗战争的泥潭,苏联人民的生活日趋恶化,犯罪率提高,百姓对政府越来越不满。在此背景下,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苏联新的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改革。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改革是相当成功的。结束冷战、从阿富汗撤兵等一系列措施都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为改善。但是他的对内改革却出现了一系列失误。他放宽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但却没有改变苏联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人民赖以生存的轻工业与农业仍然不见发展,致使人民对改革失去信心;他过分强调“自由”与“民主”,导致反对派有机可乘,社会动荡不安;他丑化苏联历史,美化西方,搞乱了人民的思想。这一切最终导致党内的保守派发动了“八·一九政变”。政变失败后,已不知所措的戈尔巴乔夫听任反对派摆布,宣布解散苏共,各加盟共和国亦纷纷退盟。对改革和共产dang失去信心的民众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苏联解体了......
纵观苏维埃国家风雨历程74年,我们会发现,她的解体绝非戈尔巴乔夫一手造成,而是苏联长期违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经济规律,没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造成的。在苏联解体前夕,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群众认为苏共只代表高层党员的利益,而不顾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死活。这样一个失去了民心的政党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执政党呢?在她解散之时,又有谁会支持她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苏共在其执政期间创造了苏联灿烂辉煌的无产阶级英雄主义文化。她至今仍是我们全世界进步青年和革命者的精神食粮。但是,只有先进文化而没有先进生产力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无法阻止苏联这座大楼的倾倒的。
因此,同样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dang就必须吸取苏联的历史经验教训,坚决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继承苏共未尽的事业!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763]
时事聚焦
[452]
言论and历史
[292]
五花八门
[19]
备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