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19 | 新华视点:面对舆论监督为何群众叫好 领导阻挠
类别(言论and历史) | 评论(0) | 阅读(35) | 发表于 22:37
新华网杭州9月17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谢云挺)面对一篇舆论监督报道,浙江临海市的许多干部群众叫好,认为“符合事实”“反映了群众的呼声”;但是当地某些领导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公然指责当地报纸转载“这样的文章”“不负责任”。
今年7月4日,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播发的

[新华视点]浙江临海:政府图政绩 学校比气派

一稿,报道了临海市多所中小学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惜背债几千万甚至高达数亿元,竞相攀比迁建豪华新校陷入困境的现象,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报道播发后,《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和台州市委机关报《台州日报》等60多家媒体刊登了报道。一时间,临海群众争相传阅,认为新华社敢于将真相公布出来,是在挽救临海的教育。许多百姓寄希望于舆论批评能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加以整改。然而,当地党委政府表现出的态度却让他们不解。
临海市不少机关干部向记者证实,该市的一位主要领导看到报道后,在临海的一次领导干部会议上,公然指责《台州日报》刊载新华社“这样的文章”“不负责任”,让临海不好的影响扩大化,并指责有关部门“监管不严”。
7月7日,在市里的统一布置下,《今日临海》(原《临海日报》)在头版用整版的篇幅以《教育,临海的一张名片——我市教育发展纪实》为题,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予以回应。当地电视台也挤出黄金时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针对市民的议论,不懈宣传临海教育的“辉煌成就”。
今年85岁高龄、临海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市退休教师协会名誉理事长金伯里老先生对记者说:“新华社的报道符合事实,切中临海教育问题的要害,但当地领导不正视存在的问题,却用《教育,临海的一张名片》之类的文章掩饰真相,欺骗社会,这种做法令临海大多数的教师和群众极为反感!我看这不是‘名片’而是‘明骗’。”
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职教师说,这次新华社又派记者调查临海教育问题,当地政府得知后,当晚紧急部署,要求一些校长通知学校教职工,遇到记者采访时“不要乱说话”,“推说不知道”,并马上向上级报告,如果谁把临海学校问题捅出去,就要“严肃处理”。
退休教师、原台州学院副教授余如忠和台州中学原文科支部书记柯元斌说,当地党委政府不仅用这类荒唐手段掩盖真相,还巧立名目,暗中支持这些学校向学生变相收取高额的择校费,把捅出的债务“窟窿”负担转嫁给社会。
记者在刚竣工开学的“哲商现代实验小学”暗访了解到,除了交国家规定“一费制”的收费项目外,每个小学生每学期还要交2000元所谓的“通校费”, 如果是住校生,每学期总费用要收6040元。一位住校生家长说,看到自己的孩子挤在20人一间的宿舍,共同由一个保姆打理,既心疼又无奈。如果读满小学6年,一个学生需要7万多元。(完)

【相关链接】




[新华视点]浙江临海:政府图政绩 学校比气派
最近,浙江台州临海市一些教师和市民向新华社新闻热线反映,当地包括“百年名校”台州中学在内的多所中小学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惜举巨额债务,相互攀比迁建、扩建豪华新校。几千万元甚至数亿元的建设投入,让不少学校已“骑虎难下”,并引发系列问题惹起民怨。

[新华时评]大兴土木 豪华学校为谁而办
学年伊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天津市一些重点中学大兴土木,校园里建起了大广场、音乐喷泉,建筑物用上了大理石柱。有一个中学在招生简介中称,学校拥有“全市乃至全国中小学绝无仅有的、美轮美奂的大礼堂”。一些学校不仅教室有网络终端、有线电视、广播、同声监控等系统,而且建起了声像阅览室、网络阅览室,几乎是“除了厕所,每个房间都连着网络”。面对如此豪华的学校,学生家长们既为孩子身处现代化的学习环境而高兴,又为这些“锦上添花”的钱心疼。毕竟,那是要他们省吃俭用掏腰包的。家境差些的孩子和家长,则只能望校兴叹了。
豪华学校建设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浙江省临海市七所中学全部在迁建或扩建,其中一些学校的原校区使用时间并不长,有的甚至是两三年前才建成的新房,也被拆除了。一些新教学场馆建成之后很可能闲置和荒废,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平常会束之高阁,成为摆设,只有领导来视察、兄弟学校来人观摩时才会被启用。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763]
时事聚焦[452]
言论and历史[292]
五花八门[19]
备份[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