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艺术网首页
商城
|
资讯
|
作品
|
博客
|
教程
|
论坛
登录
注册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来自:
性别:秘密
最后登录:2018-11-11
http://edu.5d.cn/
首页
|
新闻
|
话题
|
博客
|
相册
|
艺术作品
|
社交关系
|
留言板
|
社交圈
2005/07/27 | 朱成虎将军放言“核攻”的话外玄机
类别(言论and历史)
|
评论
(2)
|
阅读(176)
|
发表于 18:08
[885] (2005-07-25)
中国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少将日前在会晤来自香港的一个记者团时说,如果华盛顿军事介入台海冲突,中国可向几百个美国城市发动核攻击。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将领这种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引起外界强烈反应,美国某议员当即致函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严厉指责朱少将以“核攻”威胁美国;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第二天作出反应,称朱成虎的说法“高度不负责任”。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朱成虎的讲话反映的是他个人的观点;与此同时,外交部发表声明称“中国绝不容忍台湾独立,而且不允许任何人通过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国际舆论及中国民间对朱将军言论的抨击、猜测之声,至今不绝于耳。但是,由于评论者对中国政治运作的内部机制及中国当前的国际处境缺乏明晰观照,种种议论大多流于隔靴搔痒,不能中其鹘的。
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现行体制下,朱成虎的讲话绝非情绪宣泄,而是深思熟虑的动作;它也绝不仅仅只是“反映他个人的观点”,而是在执行官方某种布署。作为现役高官,朱成虎们并非不可拥有与官方立场不同的个人看法,但这种看法不会在面对境外媒体的敏感场合公开发表。象刘亚洲那种“务虚”言论已引起外界众多猜测,更何况是在这种可能引发中美关系重大风波的现实问题上?
一,朱成虎讲话负有何种使命?
从朱成虎讲话内容看,无非是在台海问题上对美国发出核威胁,阻吓其军事介入台海冲突。这一警告毫不新鲜,中国军方高官早已作过类似警告;即使无人警告,美国决策层在判研是否“军事介入台海冲突”时,也不可能不想到这点:谁都知道中国为什么要研发核武器,美军如介入台海冲突,形同中美两国正式开战;战略核武器作为中国唯一可能有效反击美国的手段,不可能束之高阁。既然二战后期已居绝对优势的美军为避免自身伤亡、加速战争进程都可以扔下原子弹,在常规战争中处于绝对劣势的中国先启核武并不令人意外。先启核武虽然违背了中国历来宣称“不首先动用核武器”的立场,但美国如军事介入台海冲突,已公然违背国际法准则、践踏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此时中国因势变通修改自己的核武政策,又算得了什么?
既然对这一点彼此已心中有数,还有什么必要将它提到桌面上来、授人以柄,加剧中国方面所不愿见的中美紧张?显然,朱成虎讲话,不是讲给早已心知肚明的美国决策层听。有美国国防官员称,朱成虎讲话是向所有亚洲国家发出信号,表示中国并不惧怕美国的军事力量--这种说法同样是强为之解,中国发出这种信号毫无意义,只会被视为虚张声势。
站在中美关系大局上作俯瞰,朱成虎讲话很可能标志着中国在与美国较量的策略水平上已上升到一个新层次。这种策略提升源于对美国国内政治运作机制认识的提升,与中国不同,美国并非单一权力即能作出重大决策的国家,政府决策不但受立法机构、党派政治层层制肘,而且必须接受舆论监督,争取民意认同。从根本上说,没有民意的支持,美国政府难以实施任何重大举措。在前年的伊拉克战争前,美国政府就是通过炮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9.11与伊拉克有关”等“错误情报”误导民众,从而赢得民意发动战争。民主美国在作重大决策前,一定要造成民众认同,但这种认同不能通过强迫形成,只能通过信息诱导。由于美国政府无法垄断开放社会的全部信息,别的势力也能利用信息影响美国民意。当人心成为战场时,围绕对美国政府决策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美国民意,心理战将层出不穷。
朱成虎讲话标志着中国将积极而巧妙地参与这一场异时空的人心争夺战。毫无疑问,如果将来美军介入台海冲突或主动发起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必须首先获得相当广泛的民意支持及认同。从伊拉克战争经验看,如果美国政客已决意动手,他们总能找到动手理由,没有理由就炮制理由。在按照西方价值标准定义的“道义”层面,中国政府无力与美国政府竞争民意同情;但是,如果美国人民已充分认识到对中国的军事行动所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核战对他们自己的严重伤害),他们会倾向于不以战争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阻止政客们发动战争。美国决策层如果已决意动手、冒险以求一逞,他们必然尽可能扭曲事实真相,弱化军事行动后果的严重性,骗取民意支持。因此,对美国民众的信息传播越早越好;如果已处在对立状况下,美国民众可能因为逆反心理不信任中国方面发出的信息。越早让美国人形成中国“不惜核战”的印象,潜移默化下可能根深蒂固,到时即可增加美国政府扭曲信息、愚弄民意发动战争的难度。
及早介入,未雨绸缪,侧面出击,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决策层对美国政治的深入认识及对中美态势的清醒把握。
二,为什么是“个人观点”?
在及早介入心理战的基本方针确定后,剩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实施,怎么避免副作用。公开以“核攻”威慑美国,这既与中国长期坚持的“不会在发生冲突时首先动用核武器”立场不符,又表现出对美国的强烈敌意,与中国欲继续谋求中美缓和的主旋律不符。因此,这种观点不能直接以政府立场宣示,只能以形式上的“个人观点”、实质上的官方立场传递。发言者必须具官方身份,但又不能在第一线正面位置上,这样既可清晰传递信息、不易遭人误解,又不会惹出大麻烦;发言场合也须斟酌,既不能在官方正规仪式上,又不能在纯私人场合,只有在有境外媒体介入的类似学术研讨活动中,声音才既不会被湮没,事后又可撇清。
实际上,这种以“个人观点”传递官方信息的方式,是西方国家惯伎。西方民主社会由于官员言论不必强求一致,形成了多元表达、多向出击的机制。这种多向度、多层面表达不同信息的机制,具较高灵活性,能完成复杂的外交动作及信息表达,达到多层次的复杂目的。在这方面,中国才刚刚起步。在军界制造一些“杂音”,让外界以为中国存在一个“鹰派”,让他们表达中国政府不方便直接表达的一些信息,这是一种成功尝试。这样不但能够做到“该硬的时候硬,该软的时候软”,而且能够在同一时间表现出“该硬的地方硬,该软的地方软”,改变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只能发出一个声音的僵硬、被动状况。之所以选择军界,很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军界内控严密,不易出差错;而且它相对封闭,外人难近虚实。另一方面,军界离实际的政经操作较远,他们的强硬姿态不会给对外交往造成太大实际困难。
正因为要玩这种游戏、要向美国人民传递明确信息,因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没有立即公开否决朱成虎“核攻”观点,而是含糊其词、避重就轻,给外界留下消化的时间。有人以为,美国议员生气了,后果很严重--其实,不管有没有朱成虎讲话,美国政客对中国的批评、指责、愤怒照样时时发生,“中国威胁论”照样甚嚣尘上。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美国政府利用多元化私人表达渠道向中国施加影响而自己无须承担后果的一种方式,不理它、当作没听见就对了。
三,为什么是现在?
既然中国已找到一种及早介入美国民众心理、影响其舆情、进而牵制其决策的手段,为什么现在才使出?这一问题绝非无关紧要,由此可推导出对中美关系现状的清醒判断。
1990年代冷战终结后,中国遵循邓“韬光养晦”的教导,一直试图“融入主流国际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采取的是“尽力迎合”姿态,除政权及其稳定不容摇动外,一切都可尝试“与国际惯例接轨”;积极加入WTO,就是中国奋力迈出的有去无回一步。这其间,中国积极靠拢美国犹恐不及,当然不会想到还要玩什么小动作。经此数年努力后,克林顿终于承认中国“战略伙伴关系”地位,至此主流国际社会的大门中国可说已迈进去一只脚。但就在此时,2000年小布什当选,风云突变,美国针对中国的“遏制”行动处处升级,中国徒感压力倍增。在长期无准备下,勉强维持面子不失已难能可贵,一时间难找到主动柔性出击的具体方略。
9.11带来转机,为修复中美关系提供了天赐良机。中国虽然还心怀疑虑,担心美国会不会再象冷战终结后那样过河拆桥,但毕竟心存侥幸,希望从此开辟中美关系新篇章;何况中国除此外也别无更佳选择,总不能自己争取成为美国打击的首要目标吗?中国积极投入“全球反恐”、积极斡旋朝核危机,为美国反恐大业出力不少,纵无功劳,也有苦劳。伊拉克战事结束后,中国对美国“观其言,察其行”,冷静观察它到底打算如何对待自己,此时可说已是中美关系维持实质良性的最后机会。
但是,美国的系列动作很快粉碎了中国尚存侥幸。年初小布什在再次当选的就职演讲中宣称:“合众国的政策是寻求和支援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民主运动和民主机构,以期实现在世界上根除独裁的终极目标”,这意味着美国在“反恐”尘埃落定后已准备将战刀指向新目标。借口,总会有的,意识形态就是最好借口。
中美两国的战略冲突是新兴大国与老牌帝国在全球既定资源利益格局下的必然,它既不会因中国“积极融入主流国际社会”的姿态而化解,也不会因中国政治制度的转型而消失。从美国冷战时种种做法及冷战后对待政治转型的前苏东国家的态度看,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只是美国战略进攻的借口,美国不可能将别国的制度建设置于自身战略利益之上。美国之所以极力诱迫中国政治转型,目的是希望中国耽于内耗,无力对美国形成挑战。至于中国内乱会否导致社会秩序紊乱,使许多中国人基本生存陷入困境,这不是美国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消弭中美战略冲突的可能形式只有两个,一是中国国力急剧衰退,不再具有战略对抗能力;二是美国出现新的、更具威胁性的挑战者,如9.11。
在对美国不再抱幻想、明白一味小心谨慎无济于事、再怎么“韬光养晦”人家也不会放过你后,怎么应对美国咄咄逼人态势的问题即不容回避。当下,中美关系趋复杂化,既不是正面对抗,也不是真诚合作;既合作不缀,又磨擦不断。因此,中国对美国也须采取多层次、多向度的应对手法。既不能一味顺从,也不能正面硬抗;既要有利、有节,又要以柔克刚。正是在这种复杂局面的多重要求下,新型应对方式应运而生。它不但已成功运用在中美关系上,也以另一方式运用在近期麻烦不断的中日关系上。
身处当世,中国人既充满希望,又倍感艰辛。展望未来,如果没有美国的层层阻难,中国社会循良性轨道而进的希望很大,其它因素难对“中国崛起”构成重大阻碍。这也是美国不肯放过中国、死死盯紧中国的原因。中国若崩溃,必崩于美国的软硬兼施、步步进逼下。环绕中国的索链已越拉越紧,却还有不少中国人在梦想着准备享受美国赐予的自由太平!
商女不知亡国近,隔江犹舞后庭花。
——洗岩
《联合早报网》
0
评论
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
[763]
时事聚焦
[452]
言论and历史
[292]
五花八门
[19]
备份
[0]